一、前言
在現代及後現代社會中,新資訊的產生迅速,實由於資訊流通之故。在知識社會中知識的產生有一套生命周期。研究者對某事件或現象經過嚴密的觀察、實驗、研究,發現一「新現象」之後,會先在各學術會議中提論文報告,接受同儕檢驗,接著便在專業期刊中發表論文,以求更多的閱讀者,尋求被批評、引用和評論的機會,使得該項知識學說得以傳布。
新科技以數位化的方式提供人們更多傳播媒介的選擇,有關於使用者對不同新媒體的使用動機與選擇的研究,再次成為閱聽人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,使用與滿足理論得以再復甦(Ruggiero,2000)。Williams 指出新傳播媒介至少有三個不同於傳統媒介的特性,分別是互動性、去大眾化、以及異步性(Williams,1988)。
由於新傳播媒介的這三個特色,大幅提昇了閱聽人主動選擇的能力,探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造成的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有何不同,將是傳播學者相當重要的課題。
於是有「使用與滿足理論」 (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)出現,是指關注「閱聽人的社會及心理的需求源頭,引發他對大眾傳播媒體或其他來源的期盼,導致不同型態的媒體使用或其他活動,以致獲得需求的滿足或其他非預期的效果」。
二、使用與滿足理論 (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)
是由凱茲與布魯墨(Katz, E. and Blumer, J. G. and Gurevitch, M.)於1974年提出。其論點認為閱聽人的媒介使用,其源於心理需求、社會心理、及動機等,而對大眾媒介的內容來源期望,因而會有不同的媒介曝露型態,而造成「需求的滿足」及「其他的結果」(無效果及結果)。
他們認為閱聽人是有目的的藉由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,在傳播過程中,須靠閱聽人把媒介的使用與需求的滿足聯繫起來;大眾傳播媒介只能滿足閱聽人部分需求;閱聽人能理性地陳述使用媒介的動機;研究者無須對大眾媒介作價值判斷。
1.從 1940到 1950 年之間為「現象描述期」,此時期的研究大多以描述性的方式,採用開放式問卷歸納閱聽人自我陳述的媒介使用動機,並未探究與使用動機相關的社會及心理根源。
2.1960 年代左右為「變項操作期」,許多研究者開始探討閱聽人的心理及社會屬性,並以量化方式將研究變項予以操作化定義,試圖歸納閱聽人的媒介使用動機。
3.到了 1970 年代左右,進入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「解釋期」,由於許多實證資料的累積,使用與滿足理論至此以漸漸成熟,研究者開始致力於媒介使用動機及滿足程度的研究,所用的調查方式也更有系統。
4.在 1980 年代之後,在面對許多批評的情況下,一些學者開始整合之前的許多研究成果,進行理論的修正與建構工作。例如 Windahl 認為與其強調傳統媒介效果與使用與滿足之間的差異,結合兩者間的相似處將更有利於理論的擴展,因而提出了「使用與效果模式」(Ruggiero,2000)。除此之外,為了提高理論的效度,也有一些學者試圖找出整體架構中的決定性預測因素。
此理論的基本假設為:
1.閱聽人是目標取向的,其基於心理或社會需求,想藉著使用媒體來滿足需求。
2.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,需靠閱聽人把媒介的使用與欲求的滿足聯繫起來。
3.閱聽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,且閱聽人會循不同的途徑來滿足這些需要,而傳播媒介與其他消息來源相互競爭時,閱聽人位於挑精撿肥的地位。
4.就研究方法而言,我們得從閱聽人個別提供的資料中(自我報告),推斷他們使用媒介的目標何在。
5.由於閱聽人是以自我報告的方式陳述有關傳播的文化意義,所以不必對大眾傳播媒介下任何價值判斷。
●麥魁爾等人建議媒體提供的滿足功能為︰
1.逸樂功能(例如︰逃避千篇一律的生活)
2.社交功能(例如︰資訊對社交活動的實用性)
3.加強個人認同功能(例如︰強化自身的價值信念)
4.守望(監視)環境功能(例如︰尋求與個人利害攸關的資訊)
●凱茲等人整理出三十五種個人接觸大眾媒體的需求,歸為以下五大類︰
1.認知需求(獲取資訊、知識與了解)
2.情感需求(情感、愉悅或美學經驗)
3.個人整合需求(強化自信)
4.社會整合需求(強化與家人、朋友的接觸)
5.紓解緊張的需求(逃避與娛樂)
三、實例說明
「使用與滿足」可以解釋點歌節目與聽眾間的關係。「使用與滿足」是閱聽人研究的主流,相信閱聽人可以主動地尋找資料(Bauer, 1964),並且有能力去選擇符合他們需求的資訊內容。研究的重點從以往的「媒介內容能對閱聽人做什麼」轉變成「閱聽人能對媒介內容做什麼」,並強調閱聽人的「主動性」。
也就是說,在使用媒體之前,必定有一需求推動閱聽人的使用動機,然後,他會主動尋找媒體,藉著媒體暴露而使需求得到滿足。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就是,傳播過程發生與否,主要決定於閱聽人,因為需求若得到滿足,則會繼續使用媒體;若不滿足,則停止使用。
從「使用與滿足」理論出發,我們就可以了解到,何以廣播點歌節目是如此受歡迎了,因為它為無數聽眾帶來了滿足,以致聽眾們繼續收聽節目,這是單從使用廣播媒體的角度來看。
此外,節目中被點播的歌曲,多半是時下最流行或大家都喜歡聽的,既是好聽的歌曲,節目又常常播放,自然可以省下購買音樂卡帶的費用,這樣的需求來自於「想聽好聽的歌」,而選擇廣播之後,可以聽到好聽的歌,就算是需求被滿足了,因此我說,廣播點歌節目與聽眾之間的關係,不僅存在於實地參與(寫信或打電話)者之間,也包括於那些只收聽但從未採取任何參與行動的人。
四、參考資料
書籍
‧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,唐維敏譯 ,五南出版,1996 年 06 月 01 日,ISBN:9571111686
‧傳播學是什麼,郭光華,揚智出版,2004年02月 20日,ISBN:9578185863
‧大眾文化理論,陸揚,揚智出版,2002年10月18日,ISBN:9578184336
網站
http://www.ndap.nctu.edu.tw/2_theory.htm
(檢索日期:2006年2月26日)
http://cc.shu.edu.tw/~yuchen/download/3
(檢索日期:2006年2月27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