魔彈理論

一、前言 
人們藉著電視等傳媒接收訊息和溝通,在這個過程中,隱藏著許多的轉機和危機。轉機在於學童受到良好的電視節目影響,而接收到更多有意義的訊息;危機就在於沒有嚴格把關過的電視節目,對於身心狀態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學童是個嚴重的傷害。

傳播媒體的影響力很深遠,在傳播理論中有著「魔彈理論」的說法,比喻傳播媒體對於閱聽眾的影響就像是魔彈一般深深的植入腦海中,對於言行舉止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
如果好好善用媒體,相信電視節目對孩子的成長一定可以發揮它應有的教育功能,反之將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造成負面傷害。

 

二、魔彈理論
「魔彈論」又稱「皮下注射論」,指傳媒擁有極強大的力量,它像在受眾身軀射進子彈,引起他們直接速效的反應,左右他們的態度、意見,甚至支配其行動,使其忽視了自己擁有的自主性、選擇或過濾性。
傳媒效力廣大之刺激 , 不僅獲得大眾社會成員之一致注意力 , 並且觸發了大眾之內心慾望、衝突或個人難以自我控制的其他過程。在這些刺激下 , 深深影響及個人的情緒、思想及行為改變。
尤其在今天網路和科技普及的情況下,受眾易於發表自己聲音,進行回饋。不過,從“魔彈論”裏,我們仍能看到傳媒對一般人在日常生活裏的意識形態之巨大影響,特別是對於沒有時間去比較不同媒體的報道,或從媒體以外再查看真相的受眾。
舉例來說,許多優質的卡通漫畫,會對學童產生正面的影響。因為看了「將太的壽司」、「中華一番」等卡通,學習到執著與專注的重要性,進而相信只要努力也能使美夢成真。亦或是被「櫻桃小丸子」卡通中主角那份樸質天真的心所感動,而啟發學童心中善良的一面。

而以青少年、兒童為主要收視對象的娛樂節目,大量講述男女藝人的私生活,造成時下青少年對藝人盲目崇拜追逐的風潮。學童看到的是藝人在電視前的光鮮亮麗,卻鮮少想到他們背後努力的過程,因此價值觀就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漸漸被改變了!
 雖然魔彈理論被大眾傳播研究者大大的唾棄,但仍有很多人對其所談的一些部分深信不疑。例如,教宗約翰‧保羅二世再一九八○年警告,反對他稱之為人類的心靈受到廣播與電視逐漸擴增的「宰制」。教宗說大眾傳播媒介滋生「被動和情感主義,……宰制和最後的逃避和享樂主義」。
另外還有一位學著海豚專家約翰‧李里,曾寫道,「我們已在改變公共意見是被媒介的神奇力量所教導。」

 三、「魔彈」時期(約19001940 
大眾傳播研究問世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,這三個階段有著明顯的分界。一般認為從世紀之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第一階段。在務實心態的驅使下,當時的學者、社會觀察者、政治家和傳媒從業人員對傳媒影響力的興趣日益濃厚。
這些實用主義的關切主要是來自新興的廣告和公共關系行業,當時的大工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急需瞭解消費者(亦即傳媒受眾)的各種特徵。傳播效果的應用研究,仍然對大眾傳播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。 
學者認為傳媒能夠輕而易舉地引導或誤導民眾,能夠直接地、大規模地、即時地迷惑受眾,令他們轉變自己的價值觀、態度、信念,以至行為。傳媒可以為所欲為而受眾只能逆來順受的觀念。  
 這類理論以「原子化」來解釋人們與社會的關係,認為工業化和都市化打破了傳統的道德和社區,催生了新的社會秩序。在這種秩序下,個人被「原子化」他們同傳統的社會關係網絡的聯繫被切斷,孤立於社會支持之外,隨後他們面對掌控著威力無比的大眾傳媒的權勢階層只能束手就擒。換言之,人們相互之間的聯繫日趨薄弱,越來越倚重於通過傳媒加強同中樞的聯繫。 

 

四、媒體之負面影響 
1.降低大眾的文化感覺:媒介夾雜各類聲色的刺激 , 且商業氣息濃厚 ,易使文化一蹶不振。
2.增加青少年犯罪:媒介充斥色情、暴力與犯罪內容,不利於身心成長中的青少年 , 極可能促其模仿學習。 
3.產生道德腐化:媒介內容除充滿暴力之外, 亦大多誇大、渲染且專挖人隱私 , 報導社會黑暗面 , 極易促使道德腐化 , 並增加不信任感。 
4.降低創造力:媒介常為特定團體、組織控制 , 極易以一貫之立場或內容報導 , 甚至扭曲內容 , 進而影響民眾之認知與創造力。 
五、媒體負面影響之主要來源 

1.電視:在國內 , 家庭成員每天收看電視得時間約在四小時以上。隨著歐美日節目之大量入侵 , 有線電視之開放 ,加上電視台激烈的商業競爭 ,電視台對於暴力、色情的傳送似有日益惡化的趨勢 內容充滿許多欺騙、虐待、色情,易對青少年造成負面之影響。
2.報紙:報紙的內容並非全部都是正面的 , 常經常做誇大、不實、渲染、不道德、污穢、暴力、八卦的報導 ,例如《蘋果日報》。
六、東西方傳播理論比較 
在西方的傳播效果模式中,“魔彈理論”是西方傳播觀念的一個代表,它把受眾當成瞄準的“靶子”,把傳播的資訊當成“子彈”,希望觀察子彈射擊靶子的效果。
如果資訊的子彈射中的靶子是“輿論領袖”,資訊就會按照輿論領袖的影響再多重地折射出去,形成二次傳播效果。這種理論中,隱含了兩個典型的西方理論思維特點:一是線性思維,二是主、客體的對立。
在東方智慧中,傳播不是按子彈的線性軌道來發生作用,而是按“風行草偃”的模式來發揮影響。東方聖賢對大眾的教化與影響,主要不是通過說服,而是通過春風化雨般的影響。甚至是孔子的教學活動,也主要不是以理性知識的傳授和邏輯的說服為主,而是以先生之風的影響為主。
在中國古人的意識中,大眾傳播的資訊不像線性運動的子彈射向受眾,而是像風吹過大地,撫動草原一樣影響受眾。它在效果上不是擊中便倒,而是風行草偃,風過草立,會有反復。而且,在影響方式上,也不是線性的、強制性的,而是無形的,薰陶式的。
七、參考資料
 書籍 
‧大眾傳播概論,DeFleur Dennis著,王筱璇、勤淑瑩合譯,雙葉書廊,200553日出版,ISBN 986-7433-20-3

    媒介、傳播與文化,James Lull著,陳芸芸譯,韋伯出版,ISBN9578258712

    傳播理論起源、方法與應用,Werner J.著,孟淑華譯,五南出版,ISBN 957-11-1064
網站 
www.chuanboxue.net/list.asp?Unid=942

(檢索日期:2006213) 
http://www.rthk.org.hk/mediadigest/md9708/Aug5.html

(檢索日期:<chsdate w:st="on" year="2006" month="2" day="13" islunardate="False" isrocdate="False">2006213日</chsdate>)

 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