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管理:對什麼知識?做什麼管理?(作者:林珊如)

重點摘要:

 一、知識管理的策略性目標: 
 
根據不同的層面,所採取的知識管理策略有下列四種:
(1)   建置資料/知識庫:建立基礎的資訊系統
(2)   建立知識傳遞機制:利用電子化在組織間更有效的傳達訊息
(3)   建立知識分享機制:塑造擁有知識分享的文化
(4)   蒐集有價知識,創造智慧資本與企業利潤:找出有價知識,申請專利或轉化價值
二、知識管理的管理對象 
(1)   人員:目的在於管理人的經驗或獨特的技能、知識、經驗。資訊的來源又分為內部人員與外部人員。
(2)   流程/事件:主要是在作業或專案的獨特知識,關於有效的方法或運行的流程。
(3)   資源:管理零散的資料,將其系統化以促進資料轉化為知識。
三、知識管理的知識對象  

(1)   理論知識或實務知識:知識管理強調實務知識,要將事情做的好。

(2)   外顯知識或內隱知識:知識管理強調管理內隱和動態的知識。

(3)   公共知識或私人知識:知識管理強調知識交織的知識混合體之管理。 

四、知識管理的範圍  

  範圍在於組織內部與組織外部,內部是以人為基礎的知識管理,外部則以組織外相關資訊與知識的掌握。 

五、知識管理的知識流程  

  知識生產→知識蒐集→知識信存與組織→知識傳遞→知識利用→知識分析

  此為知識管理的知識流程,而在流程的每個環節中,所涉及的管理工具與方式又不相同。

心得:  

  這篇文章帶出了一個完整個知識管理架構,對於知識管理的目標、管理對象、管理範圍、知識對象、知識流程等都解釋的非常清楚,讓我又重新整理了自己之前所知道的東西加以結合。 

  直到現在,有關知識管理的核心概念大概都可以掌握,但我認為知識管理是比較重於實務和應用方面的,我把它看作一個技能,而且這項技能包含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。 

  通常企業內要推行知識管理,資訊科技是少不了的,資訊科技提供了知識分享或應用的一個管道或平台,可以促進人們知識的交流,但在《知識管理 (中國生產力中心) 》書中,它提到光有資訊科技是不會帶動人們去使用的,因為文件及科技不會改變人的行為,資訊科技只是一個促進者,並非啟動者。所以這時候就需要用「人」來想怎麼讓員工去使用資訊科技來分享科技,此時就牽涉到「管理」層面,有時我在看知識管理相關文章時,總覺得很多相關的內容都是從管理來談,而且許多需要應用的通常會使用到管理學內容。 

 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翻了幾本書名為《管理雜誌》的書,發現到雖名為《管理雜誌》,其實它的內容和我們現在所學的「知識管理」相去不遠,只差在裡面有許多「管理學」的專有名詞,而且在《管理雜誌》中也時常出現「知識管理」的名詞以及概念,或許「知識管理」已經流行,成為學管理也必須了解的。 

  雜誌中也有許多的個案介紹和分析,我覺得它包括了「產業分析」、「管理學」、「知識管理」等層面,在我們的學程中已有了「產業分析」和「知識管理」,若是在我們的學程中加上「管理學」不知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?但這在我們學系之中可能會迷失的能力,只是心中有這種想法來提出來。 

  知識管理的最大目標,其實就是提高績效,不管透過什麼方法,雖然這篇文章很籠統的介紹了幾個策略,像是「建立分享機制」,但他沒有說「如何」建立,而在不同的環境中也有不同的作法,這是我認為知識管理可以不斷的變化並且有趣的地方。我也把知識管理想成是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,管理中有說,「管理就是把事做對,領導是做對的事。」如果目的是提升績效,在作業時會有困難或資訊的需求,通常的管理是去解決這個需求,而知識管理也是要去解決這個需求,但,知識管理著重於累積經驗,希望以後碰到同樣的事情發生就有範本可循,再來是推行知識的分享與交流,促進員工可以主動的去分享交流,讓他們碰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很快的找到解答。 

  當然知識管理還涵蓋很多,而且我認為知識管理是個很活的學門,平常就可以應用的到,現在我將知識管理的許多理論,來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,想要實驗並驗證。像是我將社團的管理套入知識管理之中,嘗試應用看看,但發現要用運知識管理,其實很多是在於「人」的經驗,並非讀書可得,而且人的決策或想法很重要,其實知識管理就是一種管理方式吧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